




还剩3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领导者洞察未来的四条黄金法则 在xx年9月10日召开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中国的数字颠覆者”电视辩论会上,滴滴快的首席执行官程维和大众点评首席执行官张涛均认为,未来可能不会有互联网公司的概念这样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呢让我们来看看“第一流的观察者”是如何从环境中持续获得大量的情报,对未来做出判断的 1967年,著名的未来学家安东尼·维纳Anthony J.Wiener和赫曼·卡恩Herman Kahn写下了一本431页的鸿篇巨著,题为《2000年对未来三十三年的推测框架》The Year2000:A Frameworkfor Speculationon theNext Thirty-Three Years 书中充满了各种预测——大多数是技术上的进步和创新,从新材料和技术激光、地面交通的应用到经过改进后可改变儿童与成|人性别的外科手术他们还预测了家用计算机出现后可用于管理家庭事务并与外界沟通,也提到了个人传呼机类似手机的使用在多年之后的我们看来,很容易轻率地将这些预测归类解释为必然的、可以预见的发展 不过,让我们将维纳和卡恩对未来的看法与肯·奥尔森Ken Olsen的对比看看在1977年,也就是维纳和卡恩出版其著作十年后,他在与世界未来协会World FutureSociety交谈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即“没有任何理由让每个人家里都拥有一台计算机” 这恐怕是有史以来被引用得最倒霉的一句话这句话通常被用来形容糟糕的预测,但必须澄清的是,Ken Olsen当时指的是应用计算机管理家用设备和设施,例如灯具、声音和自动门当然,这一观点同样在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为了公平起见,我们还是应该记得Olsen对世界作出的贡献他被人们公认是推动创新的人,并在1986年被《财富》杂志提名为美国最成功的企业家,并在麻省理工学院于xx年推出的150人的创新者排行榜上名列第六更值得注意的是,奥尔森当时是全球第二大计算机厂商Digi talEquipment Corporation的总裁 尽管说对了计算机的发展趋势,但维纳和卡恩还是有一些预测落空了无噪音直升机并未取代出租车,人造月亮也没能在夜空中闪耀,星际航行也没能普及,我们的寿命也没能延长到150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