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xx-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质量调研考试试题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涂在答题纸的规定位置
2.考生要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一律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古人曾说“晋人书取韵,宋人书取意”在此以王羲之和苏轼为例,探讨一下晋人之“韵”与宋人之“意”以《兰亭集序》来说,当时它并不是作为艺术品来创作的,而是王羲之与亲朋故友一次聚会后的产物,是日常的文化生活记录,但王羲之以审美的生活方式和艺术素养,将这本来生活性的节目艺术化了于是充满晋人之韵的书法杰作诞生了它优美灵动,既迅疾多变而又平和蕴藉,笔法精湛而又似乎毫不费力这正说明了晋人之韵的特点它不是刻意追求的,而是在自然恬淡的生活中自然而然产生的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许多成就,是在一般人看来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以发挥的楷书中取得的,其本意并不在书法,只是在将古典楷书改造为今体楷书的书写中,不经意体现出一种端庄而自然的美,这在后人看来就是一种真正的韵味王羲之保持了严谨的法度,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取法范式这应该是晋人之韵的特点在自然的汉字书写中尽心而充满乐趣地把汉字写得尽善尽美,如此就在不经意的潇洒中既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法度,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外的创造,从而留下极有韵味的美,此之谓“志气和平,不激不厉”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这种艺术倾向的确颇似晋人风度,难怪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该作品是其生活状态和情感的真实写照,写得自然天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随手拈来,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浑然天成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悠然自得,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另外,在平正的楷书创作中,苏轼也尽量创造自己的特色,如《前赤壁赋》,这是其中年时期的精心之作,其字形多欹侧,而笔法既继承王羲之、颜真卿等人笔意,又自由不拘,多以左向倾斜之势出之,因此通篇作品既显得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摘编自董春晓《晋尚韵、宋尚意与汉字之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韵”和“意”是前人对晋人书法特点和宋人书法特点的整体概括,王羲之的书法和苏轼的书法分别体现了晋人之“韵”、宋之“意”B.《兰亭集序》的书法特点可用“志气和平,不激不厉”概括,而《前赤壁赋》的书法特点可用“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概括C.《兰亭集序》所记载的是一种日常文化生活,但王羲之却刻意追求精心创作,以艺术化的手法使之成为一件充满晋人之“韵”的书法艺术品D.苏轼作品《黄州寒食帖》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意”指作品中所体现出的苏轼的强烈个性以及作品中抒发浓烈的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羲之的书法既保持了汉字书写内在的严谨法度,又在挥洒自如的熟练中时有意外的创造,极富韵味之美,足为后世之人取法B.一般人认为楷书没有什么艺术空间可以发挥,但王羲之的观点与此相反,王羲之在书法方面的许多成就是通过书写楷书取得的C.佛老思想和儒家思想都是苏轼的精神支柱,苏轼一生屡遭磨难却能不改旷达之性,这和他以佛老思想为其另一精神支柱有关D.黄庭坚以“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来赞美苏轼的书法,这种赞美是恰如其分的,因为苏轼的书法确实体现了这种特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州寒食帖》多用外露的侧锋笔法,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兰亭集序》则多用中锋笔法,优雅从容,体现了晋人之“韵”B.《黄州寒食帖》中,笔法变换,字势倾侧乃至失衡,章法多处促迫,这是苏轼有意为之,目的是抒发情感;而《兰亭集序》则字形和章法流畅C.晋人之“韵”主要关注书法的客体欣赏者,宋人之“意”要关注作者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这使晋人书法和宋人书法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D.《前赤壁赋》的笔法既继承了前人笔意,又融人了苏轼的创新,通篇作品既显得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充分体现了苏轼的书法特色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江南的冬景郁达夫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象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同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一日)4.下列对这篇散文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这篇散文从各个角度全面描写江南的冬天,写出作者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B.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像,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的水墨画C.作者描写江南的雪景,巧借诗句来实写雪景,在品评诗句中写出了雪趣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
5.文题为《江南的冬景》,却为什么从北国的冬天开始写起?(6分)
6.江南的冬天具有怎样的特点?请你概括出来,并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朱自清的一生,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他的一生,极其认真朱自清写作时,往往要先细心斟酌后才会动笔,往往写完无须修改但因为注重质量,他每天最多写500字所以,他的清贫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写得太慢《荷塘月色》中提到了蝉鸣有人写信给朱自清,说蝉夜晚是不叫的朱自清他写信向昆虫学家请教后来又两次亲耳听到月夜的蝉声,他才相信自己没有写错为此,朱自清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他不断地学习,以求自我完善,大量阅读各种书籍,虚心向语言学家王力、诗词专家黄节、俞平伯等人请教平时,他也坚持用中、英、日三种文字书写日记,以此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在教学上,朱自清也是极其认真比如,他开设的选修课“文辞研究”只有王瑶一个学生尽管这样,朱自清仍然如平常一样地讲授、考试在工作上,朱自清做事原则性很强他在辞去图书馆馆长职务准备办理移交时,特地将一个不称职的馆员辞退朱自清说“我不能把确实无法胜任图书馆工作的人留给继任的图书馆馆长,让我充好人而继任馆长当恶人”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如今,清华园里的“荷塘月色”和“自清”亭,为这个理工大学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人,应该怎么样度过这一生?1916年,刚刚成年的北京大学预科学生朱自华在思索这个问题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处于关键阶段,战事正隆当时的中国,因为袁世凯去世,进入了军阀割据混战时期这样的时代,称之为乱世并不过分在父亲的勉力张罗下,朱自华举办了一场体面的婚礼妻子武钟谦是名医之女,温柔贤惠,善于持家作为结婚礼物,父亲为朱自清置办了一件紫貂皮大衣﹣﹣《背影》里的紫毛大衣即是然而,在大学期间,为了买一本《韦伯斯特大字典》,他将这件紫貂皮大衣当掉了为了明志朱自华改名“自清”,以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保持清白,不同流合污朱自清顺便把表字也一并解决了,他以“佩弦”为字,时刻警策自己为了达到自清的目的,便于自我反省,朱自清每天都写日记但后人从他的日记里,感受最深的却是清贫他的日记,几乎就是一部民国知识分子贫困史朱自清从1924年7月28日开始记日记翻开日记第一页,就是两条借贷记录1924年7月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旧历年关亦有相似情形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七七事变”后,朱自清先后在长沙临时大学和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昆明时期,物价奇高,他不得不开源节流吃,靠和青年助教合住一室搭伙、包饭,或到朋友家蹭饭,因饭菜粗硬、食无规律,胃病长期不愈,日记中常常看到胃病发作的文字;穿,则常年不添新衣,一度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成为联大一景至于开源,则是拼命写文章、做兼职因为经常借不到钱,朱自清不得不和当铺打交道在1942到1943年间,他隔三岔五地跑寄卖行,先后拿去寄售的物件有网球拍、字典、灯泡、行军床、被单、橡皮管、墨盒、皮外衣、窗帘为此,朱自清没少受奸商的气1945年夏天,抗战临近胜利,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当时,法币急速贬值,到1948年的时候,买一包纸烟都要几万块钱朱自清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国民党政府为了平息高级知识分子的怨气,向他们派发一种配购证,可用很便宜的价格买到“美国支援的面粉”清华大学学生吴晗和其他人为了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一个公开声明,号召大家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购物证声明写好了,要征集签名朱自清第一个在声明上签了字,并愤然地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1948年8月,朱自清的体重仅有
38.8公斤1948年8月12日,弥留之际的朱自清对第二任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我……已拒绝美援,不要去买配售的美国面粉……”这成了他的遗言朱自清去世时,钱包里仅有6万元,这点儿钱在当时连一个包子都买不到……一代散文大师,匆匆而去,背影长留朱自清去世后,清华园第一次为一位老师去世降半旗致哀友人是这么评价他的﹣﹣“纯粹的君子”(沈从文)、“最完整的人格”(李广田)、“完美的人格”(叶圣陶)【相关链接】《声明》原文“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上海美国领事卡宝德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气节,我们断然拒绝美国具有收买灵魂性质的一切施舍物资,无论是购买的或给予的下列同仁同意拒绝购买美援平价面粉,一致退还配购证,特此声明三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如同一根紧绷的弦,从未松懈;又如同上紧的发条,无比精准“,表现了朱自清一生认真的一面,也表现了他生活中机械刻板的一面B.朱自清在清华中文系执教23年,担任系主任16年,开了16门课,他是对清华中文系学风影响最深的人,为清华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C.据友人回忆,47岁的朱自清已经衰老得令老友感到吃惊,友人对其外貌的回忆,从一个侧面烘托出朱自清备尝艰辛、极其贫困的生活D.朱自清经常披件赶马人的蓝毡“一口钟”到昆明城里授课,一方面说明他为生活所迫而不得不在穿着上“节流”,一方面说明他乐观豁达
8.朱自清“认真”的秉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
9.文章题目是“朱自清生不逢时的完美人格”,可以说朱先生的人格因“生不逢时”而显得更加完美请结合文本的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理解(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节选自《鸿门宴》)10.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B.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C.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D.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11.对文中下列词语的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鲰生意思是浅陋无知的小人鲰,浅陋、卑微B.兄事之用对待兄长的礼节侍奉他兄,名词活用为状语,像对待兄长一样C.籍吏民官吏、百姓的户籍D.约为婚姻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婚姻古今异义词,古义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骂鲰生、拉拢项伯等细节表现出了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的性格B.项羽信任项伯,改变主意,答应“善遇”刘邦,为鸿门宴最后的结局埋下伏笔C.紧急形势下,张良只要刘邦去见项伯,可见他也不知如何是好D.项伯为报私恩夜访张良,这使战争危机忽然出现了转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5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4~15题精卫词王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无法理解,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15.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昔我往矣,今我来思,《诗经·采薇》
(2)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忧国忧民,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
(3)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句子以高山大海比喻自己广纳天下贤才的壮志和胸襟的名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身处互联网时代,面对海量信息,光是________式浅阅读远远不够能够引发读者思考的深度阅读,()对此,作家们往往采取________的阅读方式,以接近深读状态比如,王安忆每天浏览十万字不在话下,笑谈自己“泡在文字里才能喂饱”;毕飞宇则以“把玩古董”的心态细读作品妙处,好的作品一下午品读四五页心里就“美得不行”“我们或许________,成为过目不忘的读者,却无法天生成为洞若观火的读者觉察文字中复杂含混的意义,感受文本中细腻逶迤的美,都需要后天勤学苦练”法国作家梭罗在经典著作《瓦尔登湖》中说过,“读书需要训练,就如同运动员所接受的训练那样,而且,人们差不多要终其一生,追求这个目标”如果说有的阅读只是为了简单的功利,那么真正的阅读“不是那种用奢逸麻痹我们、让更高贵的感官一直沉睡的阅读,而是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去进行的阅读”对此,学者们_________地谈到,海量信息的自媒体时代,往往推送或抓取的仅是跟个体兴趣相关的“窄化”资讯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使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恰如土耳其作家帕慕克曾宣称,通过阅读小说,他在年轻的时候学会了认真对待生活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避重就轻截然不同博学多才不约而同B.浮光掠影大同小异天赋异禀饶有兴味C.避重就轻大同小异博学多才饶有兴味D.浮光掠影截然不同天赋异禀不约而同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B.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C.与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等密切相关,核心指标是高质量的阅读D.是研究学习、探索辨析、欣赏品鉴,是高质量阅读的核心指标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B.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切他人C.通过经典人文阅读,突破资讯隔膜,使读者能走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多理解关切他人D.通过经典人文阅读,读者能超出已知的自我小天地,突破资讯隔膜,多理解关切他人20.下面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写给《语文匠》编辑部的投稿信,其中有五处表达存在不得体的情况,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5分)《语文匠》编辑部我是X市X中学学生张晓,是一位酷爱写作的妹仔久闻你刊大名,决定向你刊投稿现奉上作品《蒙茶飘香》一篇,敬请拜读还望务必回示为谢!此致敬礼!张晓xx7月6日21.仿照下面的示例,以“冬天”、“春天”或“夏天”中其一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6分)示例有人感叹秋天,因为她的萧索,仿佛伤感和落寞的人生;有人赞美秋天,因为她的高阔,犹如沉稳而博大的胸怀
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倾听天籁之音,可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倾听长辈忠告,可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倾听逆耳之言,可利己之行;爱倾听的人,才会有心灵的朋友;会倾听的人,才会悟到生活的意义请以“倾听”为题,写一篇内容具体的记叙文,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要求自选角度,文体特征明显;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