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5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课时跟踪检测
(十三)醛的性质和应用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饱和一元醛的通式可表示为CnH2nOn≥1B.属于芳香烃C.所有醛类物质中,一定含有醛基CHOD.醛类物质中不一定只含有一种官能团解析选B B项从结构简式中可以看出,该物质分子中含有—CHO官能团,并含有苯环,应属于芳香醛2.下列关于乙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醛的官能团是—CHOB.乙醛与H2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乙醇C.银镜反应说明乙醛有还原性D.乙醛中加入Cu2O粉末并加热可看到砖红色沉淀生成解析选D 乙醛与新制CuOH2反应,但需要的是碱性条件下的新制CuOH2,也只有这样在加热条件下才会成功观察到砖红色Cu2O沉淀的生成3.下列反应中属于有机物发生还原反应的是 A.乙醛发生银镜反应B.新制CuOH2与丙醛反应C.乙醛与氢气加成制乙醇D.乙醛制乙酸解析选C 有机物的加氢或去氧的反应属于还原反应选项A、B、D均为有机物的氧化反应,只有C为有机物的还原反应4.使用哪组试剂,可鉴别在不同试剂瓶内的己烯、甲苯和丙醛 A.银氨溶液和酸性KMnO4溶液B.KMnO4溶液和Br2的CCl4溶液C.银氨溶液和三氯化铁溶液D.银氨溶液和Br2的CCl4溶液解析选D 银氨溶液只能检验出丙醛;酸性KMnO4溶液均可与题干中的三种试剂反应而褪色,溴的四氯化碳溶液遇己烯可发生加成反应而褪色,可检验出己烯,三氯化铁溶液与三种待检物质均不反应由此可知,凡含KMnO4或FeCl3的试剂均不能鉴别出三种待检物质,故应排除A、B、C三个选项5.在2HCHO+NaOH浓―→HCOONa+CH3OH中,HCHO甲醛 A.仅被氧化B.未被氧化,未被还原C.仅被还原D.既被氧化,又被还原解析选D 在有机反应中,有机物去氢或加氧的反应是氧化反应,有机物去氧或加氢的反应是还原反应6.已知柠檬醛的结构简式为,根据已有知识判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可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B.它可以与溴发生加成反应C.它可以发生银镜反应D.它被催化加氢后最终产物的化学式为C10H20O解析选D 柠檬醛的分子结构中有碳碳双键和醛基,无论哪一种官能团都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A正确;碳碳双键可与溴发生加成反应,B正确;醛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银镜反应,C正确;柠檬醛与氢气完全加成后分子式应为C10H22O,D不正确7.某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生成
10.8g银,再将等质量的醛完全燃烧生成
6.72L的CO2标准状况,则该醛可能是 A.丙醛B.丁醛C.己醛D.苯甲醛解析选C
10.8g银的物质的量为
0.1mol,则一元醛物质的量为
0.05mol,完全燃烧生成
0.3molCO2,所以醛分子中含有6个碳原子8.已知
①A、B为相对分子质量差14的同系物,B是福尔马林的溶质回答下列问题1由A和B生成C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2C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名称为________3写出C生成D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反应
②为醛醛加成反应,条件为稀NaOH,由此推出A、B中均含有醛基B为福尔马林的溶质,则为HCHO,A为CH3CHO答案1加成反应 2HOCH2CH2CHO 3羟基丙醛3HOCH2CH2CHO+H2HOCH2CH2CH2OH还原反应 9.已知由A合成D的流程如下请回答下列问题1一元醇A中氧的质量分数约为
21.6%,则A的分子式为________;结构分析显示A只有一个甲基,A的名称为________2B能与新制的CuOH2发生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3C有________种结构;若一次取样,检验C中所含官能团,按使用的先后顺序写出所用试剂____________4第
③步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D所含官能团的名称为________答案1C4H10O 1丁醇或正丁醇2CH3CH2CH2CHO+2CuOH2+NaOHCH3CH2CH2COONa+Cu2O↓+3H2O32 银氨溶液、稀盐酸、溴水4还原反应或加成反应 羟基1.下列物质不可能由醛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得到的是 解析选A 根据醛基与H2发生加成反应的特点—CHO—CH2OH可知,生成物中一定含有—CH2OH结构2.下列四个反应中,与其他三个反应类型不同的是 A.CH3CHO+2CuOH2+NaOHCH3COONa+Cu2O↓+3H2OB.CH3CHO+2[AgNH32]OHCH3COONH4+2Ag↓+3NH3+H2OC.CH3CHO+H2CH3CH2OHD.CH3CHO+CuOCH3COOH+Cu解析选C 因为C发生的是还原反应,而A、B、D均是乙醛的氧化反应3.已知醛或酮可与格林试剂R1MgX反应,所得产物经水解可得醇,如若用此种方法制取HOCCH32CH2CH3,可选用的醛或酮与格林试剂是 A.B.C.CH3CH2CHO与CH3CH2MgXD.丙酮与CH3CH2MgX解析选D 醛或酮经过题述反应得到醇的规律为甲醛生成伯醇、醛生成仲醇、酮生成叔醇,故本题应用丙酮与格林试剂反应得到产物4.某学生做乙醛的还原性实验时如图,加热至沸腾,未观察到砖红色沉淀,分析其原因可能是 A.乙醛量不够B.烧碱量不够C.硫酸铜量不够D.加热时间短解析选B 乙醛还原氢氧化铜的实验要求在碱性环境中进行,而题中所给NaOH的量不足硫酸铜过量时,其水解会使溶液呈酸性,导致实验失败5.某天然拒食素具有防御非洲大群蚯蚓的作用,其结构简式如图未表示出原子或原子团的空间排列该拒食素与下列某试剂充分反应,所得有机物分子的官能团数目增加,则该试剂是 A.Br2的CCl4溶液B.AgNH32OH溶液C.HBrD.H2解析选A 该有机物中的1个碳碳双键与Br2发生加成反应后引入2个—Br,官能团数目增加,A项正确;该有机物与银氨溶液反应后2个—CHO变为2个—COONH4,官能团数目不变,B项错误;该有机物中的1个碳碳双键与HBr发生加成反应后引入1个—Br,官能团数目不变,C项错误;该有机物与H2发生加成反应后—CHO变为—CH2OH,碳碳双键消失,官能团数目减少,D项错误6.一定量的某饱和一元醛发生银镜反应,析出银
10.8g等量的此醛完全燃烧时产生
2.7g水该醛可能是 A.乙醛B.丙醛C.丁醛D.丁烯醛解析选B 设该饱和一元醛的分子式为CnH2nO,其发生银镜反应生成的银和燃烧生成的水有如下关系2Ag ~ 一元醛CnH2nO ~ nH2On==3所以该饱和一元醛为丙醛虽然丁烯醛C4H6O也有上述数量关系,即丁烯醛C4H6O发生银镜反应生成
10.8gAg时,完全燃烧也可以生成
2.7g水,但它属于不饱和醛
7.香草醛广泛用于食品、饮料、烟草、酒类、医药、化工和各类化妆用品等领域,是一种性能稳定、香味醇正、留香持久的优良香料和食品添加剂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香草醛的分子式为C8H7O3B.加FeCl3溶液,溶液不显紫色C.1mol该有机物能与3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D.能发生银镜反应解析选D 香草醛的分子式为C8H8O3,A错误;该物质含有酚羟基,遇FeCl3溶液显紫色,B错误;苯环和醛基都能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1mol该有机物能与4mol氢气发生加成反应,C错误;含有醛基能发生银镜反应,D正确8.肉桂醛是一种食用香精,它广泛用于牙膏、洗涤剂、糖果以及调味品中工业上可通过下列反应制备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A的大28
②A、B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
③B中含有的含氧官能团是醛基、碳碳双键
④A、B都能发生加成反应、还原反应
⑤A能发生银镜反应
⑥B的同类同分异构体含苯环、包括B共有5种
⑦A中所有原子一定处于同一平面上A.只有
①②⑤ B.只有
③④⑤C.只有
④⑤⑥D.只有
②⑤⑥⑦解析选C 由A、B的结构简式可知,B分子比A分子多2个“CH”,即B的相对分子质量比A的大26,
①错误;—CHO具有还原性,能被酸性KMnO4溶液氧化,
②错误;碳碳双键不属于含氧官能团,
③错误;B的同类同分异构体,除B外还有邻、间、对、,
⑥正确;由于碳碳单键能旋转,故A分子中所有原子可能共平面,但醛基中的O、H原子与苯环也可能不在同一平面上,
⑦错误9.从柑橘皮中分离出一种烃A,它是合成香料的重要原料1molA经臭氧氧化分解后生成1molCH2O和1molCH3CHCHOCH2CH2CHCHOCOCH3经检测,A的分子结构中含六元碳环已知有关臭氧氧化分解反应模式如CH32C===CHCH3CH32C===O+CH3CHO,且已知CH2===CH—OH烯醇式结构碳碳双键连接羟基不能稳定存在回答下列问题1A的化学式是________2A的结构简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H3CHCHOCH2CH2CHCHOCOCH3与足量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由题意可知1mol碳碳双键反应后生成2mol碳氧双键,而“1molA经臭氧氧化分解后生成1molCH2O和1molCH3CHCHOCH2CH2CHCHOCOCH3”,即1molA反应后生成了4mol碳氧双键,故1molA中有2mol碳碳双键,由A中有六元环及产物结构可得到产物中的2个醛基是由碳碳双键反应产生的,且这个双键必定在六元环上,则另一碳碳双键在环外,然后运用逆向思维,将碳氧双键对接而成为碳碳双键,就可以得到A的结构简式答案1C10H16 23CH3CHCHOCH2CH2CHCHOCOCH3+4CuOH2+2NaOHCH3CHCOONaCH2CH2CHCOONaCOCH3+2Cu2O↓+6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