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2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高考文言文翻译复习略谈
一、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一)直译 严格按照原文字句一一译出的翻译方法直译应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表达文法和原文一致主要有如下七个方面的要求
1、对——对译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译成以该词为语素的合成词 例一天下之事有难易乎?(《为学》) ——天下的事情有难和易的分别吗? 例二商君佐之 ——商君辅佐他
2、换——替换有些词,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中不用或不常用;或者古今都常用,而词义已经转移这时,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词去替换原文里的词例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先帝不认为我地位低微
3、留——保留古文中的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朝代名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门、窗、笑、中”等,都按照原文保留不译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的春天,藤子京被贬为巴陵郡太守
4、删——删略古文里有些虚词,如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及一些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等,现代汉语没有对等的词来解释,或者现代汉语中这个地方不用虚词,便可删略不译例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作战,(是靠)勇气的
5、补——补充古书里省略现象比较突出,为了更好的表达原文的内容,译文就应补出原文省略的而现代汉语又不能省略的某些词句例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桃花源里面的人)见了渔人,竟大吃一惊,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详尽地回答了他
6、调——调整古代汉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翻译时应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言规律作相应调整 例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甚矣,汝之不惠!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7、适当扩充凝缩有些特殊的句子,翻译时需要扩充或凝缩 例一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 ——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 例二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 ——(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二)意译 按照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可采用与原文不同的表达方式
(三)翻译的原则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争做到“信”、“达”、“雅”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妄加,做到“不走样” “达”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无语病 “雅”译文用词造句较为考究,体现原文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四)复习点拨 把句子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来理解它的意思“语言环境”包括“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内部语境”是指语言材料所表达的具体环境看内部语境就是看与句子相关的上下文,把单个的句子放到文章中,前后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即“句不离篇”“外部语境”是指语言发生的场合,作者在该句中注入的附加因素,如作者的情感,作家的艺术处理等例“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报君惠”另外,要特别注意文言语段及语段后的任何一个注释,有注释必然有用处将句子放到具体的内外语境中,才有可能正确理解,而正确理解是翻译的前提
二、文言辞格的翻译方法 文言辞格非常丰富,使用范围也较为广泛,准确适当地翻译各种修辞格是文言文复习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
(一)比喻的翻译
1、明喻,翻译时仍译为明喻文言文中的明喻一般与现代汉语使用习惯相同,所以直译即可 例
(1)皆玄衣白刃,剽疾如猿猴(《冯婉贞》)
(2)火烈风猛,船往如箭(《赤壁之战》)
2、暗喻,用了比喻词的,仍译为暗喻如果不用比喻词的,则翻译为明喻 例
(1)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2)古来万事东流水(《梦游天姥吟留别》)
(3)夫秦有虎狼之心(《鸿门宴》)
3、借喻,译为它所比喻的事物,即把喻体还原为本体 例
(1)遍地腥云,满街狼犬(《与妻书》)
(2)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过秦论》)
(3)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归园田居》)
(二)借代的翻译 古今汉语在借代的使用上差别很大,如用直译,会让人感到不可理解和接受,所以借代应直译为它所代替的人或物 例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2)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怀古》)
(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三)夸张的翻译
1、状态、程度方面的夸张,仍译为夸张,但前面要加上“像要”、“快要”等词语 例
(1)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2)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3)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2、数量方面的夸张,可以把数量词换成表示“多”、“高”、“大”之类的副词、形容词 例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辞》)
(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3)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四)互文的翻译 “互文”又叫“互文见义”,前后两个句子或短语意义相互交叉,互为补充,翻译时要把两部分合二而一 例
(1)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2)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孔雀东南飞》)
(3)加以官贪吏虐,民日贴妇卖儿(《促织》)
(五)婉饰(委婉、讳饰)的翻译 古人为了避粗俗、避忌讳、图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时故意不直陈其事,而把话说得很含蓄这就是委婉翻译时应还原为本来的意思 例
(1)权起更衣
(2)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3)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语》)
(4)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于将军会猎于吴
(六)用典的翻译 古人为了使行文典雅,言简义丰,常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译时可灵活处理,一般可以译为这个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义 例
(1)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乐羊子妻》)
(2)神仙之说,可谓为蛇添足(《梅花岭记》)
(3)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
(4)效颦于茂叔(《芙蕖》)
(七)其他一些修辞方法,如拟人、排比、双关、对比等,在运用上与现代汉语的习惯基本相同,翻译时难度也不大,这里不作过多阐述
三、文言翻译训练题
(一)运用直译的方法,翻译下列句子
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2、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恨私心有所不尽
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6、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7、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8、若九牛亡一毛
(二)阅读下列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
四、文言文翻译应注意的有关问题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异读词、偏义复词、单音词与多音词的转换等)
2、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8个常用虚词的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及固定结构)
4、了解一般的文化常识(职官制度、常见礼仪、天文历法等)
5、注意整体把握,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以直译为主
6、勤做练习,培养文言语感
五、学习反思文言文学习的关键是温故知新,举一反三,培养语感,提高阅读能力首先抓住字词关,落实文言虚实词的知识,了解有关句式和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积累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归纳,形成网状知识结构,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