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文本内容:
意象起源及释义随着经济的进展,社会的进步,人类自我意识的提高,文学作为人类高级审美活动的产物为更多人所关注与之亲密相关的意象也被普遍使用,派生出审美意象、直觉意象等新名词,意象的运用几乎涵盖了审美和艺术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渐渐成为目前我们国家美学、文艺学研讨的一个聚焦点意象问题是哲学、心理学、美学、文艺学争论中的一个理论难题,古今中外文艺家、学者对意象的理解和论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中国,意象理论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上古神话时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西方,意象论的盛行则可上溯到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时期第一节中外“意象”综述我们国家关于意象最早的理论可以在《周易》和《庄子》中觅得《周易・系辞上》有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以尽其言’……1认为“象比言、意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庄子》则对《周易》中提出的言、意、象的关系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研讨《庄子》持舍象求意的观点重〃意”的思想,认为言的目的在得意无论是重象还是求意这些古代典籍都只是对单纯词意与象的关系进行论述,此时“意象”并未被视作一个词组或是一个完整的概念提出尽管如此,这些论述对后世意象论进展的影响和启迪意义不行磨灭最早将意象连成一个词提出的是东汉的王充「夫画布为熊糜之象,名布为侯,礼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1999:
291.贵意象,示义取名也二2《论衡•乱龙篇》)这里的意象指富含深意的画像而真正把意象引入文学理论并给予其审美内涵的是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如是云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求,谋篇之大端「3所谓窥意象而运斤,是指创作者在对艺术表现形式规律的感知和把握之基础上形成的意象此处的意象即意中之象,是神思的结果,是审美主体将头脑中的表象经过理解、构思、想象等加工后所形成的审美形象,是主观与客观、意与象浑然一体的审美意象这是意象一词第一次被运用于艺术创作之中,其意义非同一般《文心雕龙》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理论的真正开端意象作为中国古典美学最基本的范畴之一,自刘勰提出后,被广泛运用于诗歌批判和评论并被限于古典诗论的范围如《离骚》中的〃香草和美人、南朝乐府《西洲曲》中的莲、诗仙李白钟爱的酒剑月、苏东坡笔下的明月……都显示了意象是诗学的基本范畴这也在肯定程度上导致部分人直接将意象与物象等同,这种理解明显是不妥当的物象指具体事物的形象或景象,它有外形、颜色、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客观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如兰花、月亮、垂柳等意象指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渗透了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人格情趣物象,要在写物,留意外观;意象,重在达意,强调内心还有一部分人将意象等同于意境,这种理解也是不精确的意境是由意象这个概念衍生、进展出来的,两者概念的内涵很接近,但不能完全等同尽管意象和意境都讲求意于象外,意于言外,但它们之间仍存在明显的差异意象更留意意与象的关系,意境则更强调一种境界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烟、水、月、沙四个意象共同营造了一种意凄清、感伤的意境又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句中的明月、松、泉水、石头为读者开拓了一块明净、桃源般的境界总2柴华主编.中华文化典籍精华论衡[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43.3周振甫.文心雕龙译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396.之,物象、意象、意境三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又相互关联物象是意象的基础,无象则意无法呈现;意象构成意境,意象在意境营造中不行或缺三者互为表里,理清三者之间的区分和联系有助于深化理解意象的实质内涵在中国诗词的泛化下,意象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审美意识学者们对意象探究、争论的脚步并未止步于古代,现代文艺家、美学家对意象有着自己的论述和见解朱光潜先生说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4童庆炳在《文艺理论教程》中谈到意象是在某些理性观念和抽象思维的制导下制造的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的,具有求解性和多义性的达到人类审美抱负境界的表意之象”5还有学者指出,意,指主体在创作时的意向、意图、意志、意念表达的思想情感、人生体验、艺术追求等等‘象’则指由想象制造出来,能体现主体之意,并能为感官所直接感受、知觉、体验到的非现实的表象6张少康则认为,意象是经过艺术家心灵的改造,被艺术地反映到了文艺作品中的物象7现时关于意象比较通行的解释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在西方,最早而深刻地论述审美意象的是康德在康德看来,审美意象乃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特别的表象,审美意象的实质是“一种示意超感性境界的示意图8庞德在《回顾》中对文学审美意象作了这样的表述一个意象是瞬息间呈现出来的一个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体9表现主义美学的提倡者克罗齐继承和进展了康德关于审美意象的主体性、超越性和非理性的观点,提出缺乏意象的情感是盲目的情感,忽视情感的意象是空洞的意象荣格则从客体、集体心理阅历的角度来争论意象的生成与进展,建立了原型意象”说4朱光潜.谈美[M].桂林广西师范高校出版社,2004:
2.5童庆炳.文艺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
229.6蒋孔阳朱立元主编.美学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高校出版社,2002:
230.7张少康.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M].北京北京高校出版社,1983:
56.8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53.9[美]庞德.回顾[A].[英]戴维•洛奇.二十世纪文学评论I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108.综上可见,中西美学关于意象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论述中国古典美学家对〃意象〃的感悟和描述是直观式的,他们关于意象的理论来源于道、佛、儒等哲学思想,强调的是虚与实的统一,留意审美意象空间的开拓而西方美学的意象理论则以康德关于审美主体性”的阐发为起点,在审美阅历微小的心理分析的基础上对意象进行争论,侧重审美意象的主体性和超越性本文所争论的意象是以我们国家古典美学的意象理论为基础的审美意象,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具有意义的形象和具有形象的意义的统一体它带有超越性和自由性,既能表现具体语言形式所不能呈现的〃言外之意〃,又能给予审美形象以朦胧感,还能包涵巨大的思想其次节意象之于小说承载如此丰富审美功能的意象在时间的推移变幻、人类频繁的交往、汉语的进展和情感表达的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开头向戏曲、小说等门类延长〃当诗歌、绘画、戏剧等艺术都在‘神与物游,、‘物以情观’这样的美学意识制约下追求意象的创作,并共同形成中国艺术的意象体系的时候,小说是不行能脱离于这个体系之外的」1°李陀指出,意象应当适用于中国全部门类艺术的创作,而不仅仅囿于诗歌杨义也留意到了意象带来的抒情境界是中国叙事文学这种高文化浓度文学有别于西方叙事文学的一大特色他在《中国叙事学》中将〃意象〃单独划为一章,从意象的内涵、意象的组合、意象的类型、意象的意义指涉及意象的功能等五大方面对其加以具体论述杨先生认为,中国叙事文学的文化浓度不仅存在于它的结构、时间意识和视角形态之中,这种文化浓度更具体地容纳在它的意象之中……意象以及意象叙事方式作为基本命题之一……有别于其他民族文学的神采之所在,重10李陀.拾遗录现代小说中的意象——莫言小说集《透亮要特征之所在11意象这个具有丰厚文化内涵和鲜亮民族特色的诗学的闪光点可以强化文本的诗化程度和审美浓度,丰富小说的叙事机理,达到诗意化叙事的艺术效果古代早有作家意识到了“意象”的审美功用,并将其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其典型代表当属《红楼梦》在小说中花、鸟、水、雪等传统诗歌中常见的意象被大规模的运用,强化了文本的诗化意境石头”这个饱含历史积淀且与宝玉形象有着某种暗合的特别意象,作为文中的一个中心愿象和独特的叙事视角,辐射着整部小说,对于全书审美意蕴和艺术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毋庸置疑,小说中的诗化颜色如画龙点睛般给予这部巨著无穷的文学魅力和审美内涵,这种独创价值更多地得力于小说意象的使用和建构在现代小说中善用意象且具有代表性的作家有鲁迅、沈从文、废名、张爰玲等鲁迅在小说中多次使用墙意象「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观察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墙”在《家乡》中超越了以砖石筑成的屏障的实物概念,成为一种束缚、壁障、隔膜的精神意象沈从文《三三》、《边城》中反复消失水意象「水’是生命和人性的集结体,
三三、翠翠就生长在湘西的山村水边,大自然哺育了她们,使得她们仿佛与山水同体,和谐自然、温静如水,成为水边一切美妙事物的化身作者以诗意的笔触呈现了对人性和自然美的追求,为我们呈现出亦真亦幻的湘西世界桥是联通此地与彼地的工具,是人类克服自然障碍的一种制造桥意象在废名作品中频繁消失,它连接着男与女、少年与成年、隔膜与和谐、生与死等等不同的两极,它带着我们穿梭于过去和现在示意了作家对人生的独特体验、对生命的深刻关怀可见,意象不仅是诗的主心骨,还可以进入到叙事性的文本中,发挥其特有功效意象的复沓不仅能让文本富有形式美、音韵美、旋律美,它的流淌还能为小说疏通叙事脉络,顺畅情节进展,弥补空间、思维跳转中的规律缺陷11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267-
270.意象化叙事指创作主体将意象作为载体介入叙事,担当叙事功能,发挥诗化功用的创作方法叙事文本中的意象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由多个意象复合组成的意象群在具有意象化叙事特征的小说中,意象除了供应视听等效果外,还潜藏着某些意义功能和深层次的历史内蕴,它直接影响着故事的建构与作者情感的流淌,是推动情节进展的深层动力意象化手法体现出作者对客观世界及生活表象的一种穿透力,使文学作品呈现出模糊而隽永,多义而诗化的美学特征所谓意象化的家族叙事则将叙事的文本范围缩小至家族小说,是一种呈现家族兴衰变迁历史的小说叙事类型本文争论的正是莫言和苏童意象化的家族叙事,即在两人家族小说范围内对意象化叙事进行多层次的对比争论,探析意象化叙事在家族小说中的作用和意义虽然两人的家族小说都以意象为主导,然则他们意象化的家族叙事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就莫言而论,其家族小说在意象的作用下呈现精彩彩瑰丽、新奇生疏、含蕴丰厚的审美特质莫言将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意象”素材与西方印象派、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相关理论结合,制造出富有写意化颜色的作品小说中总有一个主导意象(红高粱、红蝗、丰乳等)统摄全篇,引领读者踏入其绘制的家族和历史空间在对家族的叙述中,故事情节被淡化,作者的情感和主观意识得到凸显,生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其家族叙事是悲壮而富有骨力的假如将莫言的家族小说用写意现实主义风貌来概括,那苏童意象化的家族叙事则显得更加虚幻,散发着感伤颓败的历史气息作者用大量意象、意象群来结构故事,以朦胧的记忆游走于历史和现实之间,营造了充满着氤氟迷雾的枫杨树家乡和颓败的家族史意象的复沓在增加文本层次感和节奏感的同时,也呈现着人物心理和性格,推动着情节的进展,将作品带入深层的审美空间从《妻妾成群》到《一九三四年的逃亡》,再到《罂粟之家》和《米》,意象慢慢融入到小说灵魂之中,撩开意象的云雾,一段段家族衰败史隐隐消失。


